首页
推荐
快讯
解读
股市
港股通
视听
专题
行情
数据
公众号
APP
电子报
上市公司资讯第一平台
搜 索
综合
股票
资讯
公告
视频
共查询到
132
篇相关资讯
股票
股票名称
现价
涨跌
涨跌幅
振幅
最高
最低
成交金额
操作
共搜索到
0
只相关股票,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资讯
技术突破瓶颈!这个材料刚刚放量,产品供不应求!
硅碳负极放量在即,产业链降本成关键。作为新一代负极材料的代表,硅碳负极以高能量密度表现,自2024年以来在手机电池领域快速渗透,并在动力电池场景逐步展开应用,部分头部厂商产品已呈现出供不应求状态。多数受访人士认为,伴随着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路线的普及,硅碳负极高膨胀率技术瓶颈有望突破,主流厂商产能将加速落地,2025年或将成为硅碳负极放量元年。不过,与传统石墨负极相比,硅碳负极成本明显较高,产品一致性仍不稳定,规模化应用还有赖于产业链的持续完善。从各主流厂商的策略来看,深度绑定多孔碳、硅烷气等关键原材料,通过一体化布局,与产业链企业共同推进降本成为共识。 下游应用放量近日,有媒体从供应链获悉,苹果iPhone 17系列或将搭载硅碳负极电池,电池容量将提升5000mAh及以上,再度点燃市场对硅碳负极的热情。事实上,作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利器,硅碳负极并非新鲜事物。2024年以来,多家主流手机厂商发布或升级采用硅碳负极技术的电池,并推动相关技术从旗舰机型向中低端机型渗透,硅碳负极正加速走进寻常百姓家。2024年2月,小米发布采用硅碳负极的金沙江电池,首发搭载于小米14 Ultra,目前该电池为小米15系列标配,并应用于红米部分机型;2024年7月,荣耀发布第三代青海湖电池,目前已搭载荣耀Magic V3、荣耀Magic7等系列;2024年6月,一加发布采用硅碳负极技术的冰川电池,并率先应用于一加Ace 3 Pro,目前已在OPPO部分机型使用。除此之外,vivo、真我等厂商也相继推出蓝海电池、聚能电池,均使用了硅碳负极技术。 相比于手机电池,硅碳负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更具想象空间。2024年5月,智己汽车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新车L6上市,负极选用新一代高比能复合硅碳材料;特斯拉较早提出将硅碳负极引入4680大圆柱电池,2024年9月,其第1亿颗4680电池正式下线,规模化生产和制造工艺优化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今年2月,宝马对外展示第六代动力电池产品,首次使用大圆柱电芯,负极含硅量增加,目前已启动大圆柱试生产,将于2026年在国内量产,在“新世代”平台上车。“相较传统石墨产品,硅碳负极的核心优势是比容量较高,可直接拉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续航能力,解决里程焦虑。”鑫椤资讯行业研究员吴沛可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据悉,石墨的理论比容量372mAh/g,目前主流石墨负极比容量可做到355—360mAh/g,已接近天花板;而硅材料理论比容量达4200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除新能源汽车外,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的新型应用场景对续航里程要求较高,且对电池成本敏感度较低,有望更快打开硅碳负极新的增量市场。”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未来随着半固态、固态等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量产进程加速,硅碳负极或将成为标配,市场需求将被大幅激活。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在今年2月召开的固态电池论坛上指出,当前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从各负极厂商的反馈来看,硅碳负极产品颇受下游市场欢迎,市场前景较为乐观。贝特瑞已经开发至第五代硅碳负极材料产品,比容量达2000mAh/g以上。公司新一代硅基负极产品已于2024年成功导入国际头部客户供应链,实现了在国内外46系列大圆柱项目中的全面突破;璞泰来硅碳负极产品已小批量供应下游消费电子客户,中试产能供不应求;杉杉股份新一代硅碳产品在头部客户测试中保持领先,相关核心技术已获得美国、日本的专利授权。技术瓶颈获突破需要关注的是,虽然硅具备超高比能量,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膨胀率达300%以上,极易破坏电极结构,导致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变差,同时易引起SEI膜破裂而消耗大量锂离子,折损电池循环寿命。“高膨胀率是影响硅碳负极产业化进程的一大瓶颈,也是业界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墨柯表示,理论上来说,负极含硅量越多,电池能量密度越高,但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受制于高膨胀率,目前硅碳负极的掺硅比例普遍不高,对能量密度的拉动作用有限。“现阶段硅碳负极的掺硅比例通常在5%—10%,个别产品能做到20%,但基本为实验室产品,尚未在实际应用中普及。”华东地区一位负极材料厂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据悉,将硅基材料纳米化,并使其与碳材料复合,是业内解决硅膨胀问题的主要路径。从工艺迭代来看,传统路线为“球磨法”,即通过物理研磨的方式将硅、碳材料细化后再进行烧结,实现二者均匀混合。该工艺操作简单,但无法将硅磨至极小粒径,且容易混入杂质,导致硅颗粒团聚,降低电池循环性能。近年来,行业引入了以CVD法为代表的新一代制备工艺,采用多孔碳骨架储硅,通过高温热解让硅烷气沉淀成硅纳米颗粒,并均匀分散在多孔碳的孔隙里,在极大缓冲硅膨胀的同时,为锂离子提供快速通道,提升快充性能。“CVD法制备的新硅碳就像一个多面手,在硅材料高能量密度与高膨胀率的矛盾中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优解,迈出了硅碳负极产业化的关键步伐。”吴沛可表示,现阶段CVD法硅碳产品已普遍得到下游市场的正向反馈,而从近两年硅基负极的扩产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CVD法。国内负极“新势力”天目先导、兰溪致德专注于CVD法,目前已具备百吨级产能;传统厂商贝特瑞、璞泰来也在积极布局相关领域,并取得了不错进展。其中贝特瑞新型气相沉积法硅碳产品领域已获得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的认可,预计2025年实现批量供应;璞泰来CVD硅碳负极产品在消费类客户中导入顺利,出货量持续增长,2025年公司在安徽芜湖的首批硅碳负极产能有望建成投产。海外市场方面,美国硅负极材料商Group14作为CVD法的先行者,近一年来更是斩获订单不断。2024年6月, Group14宣布与欧洲、亚洲和北美的三家顶尖电动汽车及两家消费电子电池制造商签署了五项长期供货协议,累计最低销售金额超3亿美元;2024年7月,又被德国电池厂CustomCells锁单,合同价值预计超3亿美元;2024年9月,公司宣布与SK Inc.在韩国尚州的合资工厂开始出货SCC55™硅碳复合材料,在商业化方面更进一步。“当然,硅碳负极工艺仍在不断迭代中,CVD法未必是终极解决方案,不排除后续会有新的技术路线出现。”前述负极材料厂商表示。降本仍需时日材料性能提升虽解决了硅碳负极的“可用”问题,但相较传统石墨产品,硅碳负极当前价格高企,让诸多下游客户望而却步。“目前人造石墨平均价格仅为每吨2万多元,而CVD法硅碳负极的价格却高达50万元/吨,是传统石墨的二十倍。”吴沛可表示,虽说市场普及初期,下游一般会接受有一定的技术溢价,但面对如此悬殊的价格差距,客户对硅碳负极的性价比还是存疑的,小批量使用还可以承受,想要大规模推广还需产业链持续降本。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直接比较硅碳负极和人造石墨的价格或有失公允,按照单位克容量价格测算更为合理。据天风证券研报,目前CVD法硅碳纯品克容量约1800mAh/g,是人造石墨的5~6倍,预计硅碳负极较中端负极的价格平衡点在11万元/吨~15万元/吨,较高端动力负极价格平衡点在15万元/吨~17万元/吨,降本空间还很大。拆解来看,在当前主流的CVD法下,硅碳负极核心原材料为多孔碳、硅烷,生产一吨硅碳负极大约需要0.5吨多孔碳及0.7吨硅烷。“多孔碳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占成本大头。目前多孔碳的原料较为多元,并没有标准的制备方法,价格差异很大,生物质的多孔碳价格在十几万元/吨左右,树脂多孔碳贵的能卖到50万元/吨。”前述负极材料厂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树脂多孔碳孔径分布均匀且一致性较好,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但价格昂贵,后续降本还需依靠产能扩大及工艺优化。另一项原材料硅烷,此前主要应用于光伏及面板行业,受光伏行业调整影响,价格自去年以来已经大幅下滑,目前每吨已降至10万元以内。然而,硅烷属于易燃易爆危化品,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严格的防爆、防泄漏措施,长距离运输成本较高。“靠近硅烷气生产基地就近建厂,直接通过管道运输,是比较经济便捷的方案。”吴沛可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除原料端外,生产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硅碳负极的规模化生产。据悉,CVD法需引入关键设备流化床,通过将硅颗粒流体化并使其沉积至多孔碳中,实现高效包覆。“目前市面上的流化床多以20kg/炉小型化设备为主,虽相关企业已开发出超过100kg/炉的大型设备,但大装置可能导致硅烷沉积不均匀,良率、一致性、安全性问题仍待解决。”吴沛可表示。从负极材料厂的策略来看,与上游原材料绑定,进行一体化布局成为共识。“事实上,市面上能把多孔碳做好的企业并不多。”前述负极材料厂商表示,多孔碳属于非标产品,具有一定的定制化属性,一般由上下游共同参与研发、设计才能定型,且需要在应用阶段不断调整,出于产品性能考虑,目前硅碳负极厂商提升多孔碳自给率是一大趋势。道氏技术表示多孔碳主要来源于自制;璞泰来目前使用的多孔碳虽以外部采购为主,但公司已具备多孔碳制备相关的工艺技术储备,也已建成了一条中试线;索理德与协鑫科技在徐州设立合资公司,进行多孔硅碳产品的合作开发和商业化。2024年12月,索理德在永州的硅碳负极多孔碳项目投产,一期产能千吨级。在硅烷方面,上下游绑定的现象更为明显。早在2022年,天目先导就与硅烷科技达成战略协议,后者将为天目先导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新一代高端硅基负极材料基地,长期稳定供应硅烷;2023年,Group14收购德国硅烷气生产商Schmid Silicon,并在2024年9月宣布获得美国能源部的2亿美元赠款,用于在华盛顿州建造一家硅烷厂;2024年初,硅碳负极“新玩家”物科金硅与天宏瑞科就硅烷气直供相关事项签署合作协议;同年,美国硅基负极材料商Sila Nanotechnologies Inc(简称“Sila”)与硅烷气供应商REC Silicon签署长年协议,后者将定期从其位于华盛顿州摩西湖的工厂向Sila提供高品质硅烷气体。
璞泰来
贝特瑞
天风证券
证券时报·e公司
叶玲珍
03-20 12:20
硅碳负极放量在即 产业链降本成关键
人民财讯3月20日电,硅碳负极自2024年以来在手机电池领域快速渗透,并在动力电池场景逐步展开应用,部分头部厂商产品已呈现出供不应求状态。多数受访人士认为,伴随着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路线的普及,硅碳负极高膨胀率技术瓶颈有望突破,主流厂商产能将加速落地,2025年或将成为硅碳负极放量元年。不过,目前硅碳负极价格较高,产品一致性仍不稳定,规模化应用有赖于产业链的持续完善。从各主流厂商的策略来看,深度绑定多孔碳、硅烷气等关键原材料,通过一体化布局,与产业链企业共同推进降本成为共识。
硅碳负极
手机电池
动力电池
人民财讯
叶玲珍
03-20 09:07
硅碳负极放量在即 产业链降本成关键
硅碳负极应用逐步放量,图为搭载硅碳负极电池的手机产品。叶玲珍/摄硅碳负极应用逐步放量,图为硅碳负极相关原材料。叶玲珍/摄证券时报记者 叶玲珍作为新一代负极材料的代表,硅碳负极以高能量密度表现,自2024年以来在手机电池领域快速渗透,并在动力电池场景逐步展开应用,部分头部厂商产品已呈现出供不应求状态。多数受访人士认为,伴随着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路线的普及,硅碳负极高膨胀率技术瓶颈有望突破,主流厂商产能将加速落地,2025年或将成为硅碳负极放量元年。不过,与传统石墨负极相比,硅碳负极成本明显较高,产品一致性仍不稳定,规模化应用还有赖于产业链的持续完善。从各主流厂商的策略来看,深度绑定多孔碳、硅烷气等关键原材料,通过一体化布局,与产业链企业共同推进降本成为共识。1 下游应用放量近日,有媒体从供应链获悉,苹果iPhone 17系列或将搭载硅碳负极电池,电池容量将提升5000mAh及以上,再度点燃市场对硅碳负极的热情。事实上,作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利器,硅碳负极并非新鲜事物。2024年以来,多家主流手机厂商发布或升级采用硅碳负极技术的电池,并推动相关技术从旗舰机型向中低端机型渗透,硅碳负极正加速走进寻常百姓家。2024年2月,小米发布采用硅碳负极的金沙江电池,首发搭载于小米14 Ultra,目前该电池为小米15系列标配,并应用于红米部分机型;2024年7月,荣耀发布第三代青海湖电池,目前已搭载荣耀Magic V3、荣耀Magic7等系列;2024年6月,一加发布采用硅碳负极技术的冰川电池,并率先应用于一加Ace 3 Pro,目前已在OPPO部分机型使用。除此之外,vivo、真我等厂商也相继推出蓝海电池、聚能电池,均使用了硅碳负极技术。相比于手机电池,硅碳负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更具想象空间。2024年5月,智己汽车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新车L6上市,负极选用新一代高比能复合硅碳材料;特斯拉较早提出将硅碳负极引入4680大圆柱电池,2024年9月,其第1亿颗4680电池正式下线,规模化生产和制造工艺优化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今年2月,宝马对外展示第六代动力电池产品,首次使用大圆柱电芯,负极含硅量增加,目前已启动大圆柱试生产,将于2026年在国内量产,在“新世代”平台上车。“相较传统石墨产品,硅碳负极的核心优势是比容量较高,可直接拉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续航能力,解决里程焦虑。”鑫椤资讯行业研究员吴沛可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据悉,石墨的理论比容量372mAh/g,目前主流石墨负极比容量可做到355—360mAh/g,已接近天花板;而硅材料理论比容量达4200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除新能源汽车外,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的新型应用场景对续航里程要求较高,且对电池成本敏感度较低,有望更快打开硅碳负极新的增量市场。”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未来随着半固态、固态等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量产进程加速,硅碳负极或将成为标配,市场需求将被大幅激活。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在今年2月召开的固态电池论坛上指出,当前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从各负极厂商的反馈来看,硅碳负极产品颇受下游市场欢迎,市场前景较为乐观。贝特瑞已经开发至第五代硅碳负极材料产品,比容量达2000mAh/g以上。公司新一代硅基负极产品已于2024年成功导入国际头部客户供应链,实现了在国内外46系列大圆柱项目中的全面突破;璞泰来硅碳负极产品已小批量供应下游消费电子客户,中试产能供不应求;杉杉股份新一代硅碳产品在头部客户测试中保持领先,相关核心技术已获得美国、日本的专利授权。2 技术瓶颈获突破需要关注的是,虽然硅具备超高比能量,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膨胀率达300%以上,极易破坏电极结构,导致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变差,同时易引起SEI膜破裂而消耗大量锂离子,折损电池循环寿命。“高膨胀率是影响硅碳负极产业化进程的一大瓶颈,也是业界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墨柯表示,理论上来说,负极含硅量越多,电池能量密度越高,但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受制于高膨胀率,目前硅碳负极的掺硅比例普遍不高,对能量密度的拉动作用有限。“现阶段硅碳负极的掺硅比例通常在5%—10%,个别产品能做到20%,但基本为实验室产品,尚未在实际应用中普及。”华东地区一位负极材料厂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据悉,将硅基材料纳米化,并使其与碳材料复合,是业内解决硅膨胀问题的主要路径。从工艺迭代来看,传统路线为“球磨法”,即通过物理研磨的方式将硅、碳材料细化后再进行烧结,实现二者均匀混合。该工艺操作简单,但无法将硅磨至极小粒径,且容易混入杂质,导致硅颗粒团聚,降低电池循环性能。近年来,行业引入了以CVD法为代表的新一代制备工艺,采用多孔碳骨架储硅,通过高温热解让硅烷气沉淀成硅纳米颗粒,并均匀分散在多孔碳的孔隙里,在极大缓冲硅膨胀的同时,为锂离子提供快速通道,提升快充性能。“CVD法制备的新硅碳就像一个多面手,在硅材料高能量密度与高膨胀率的矛盾中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优解,迈出了硅碳负极产业化的关键步伐。”吴沛可表示,现阶段CVD法硅碳产品已普遍得到下游市场的正向反馈,而从近两年硅基负极的扩产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CVD法。国内负极“新势力”天目先导、兰溪致德专注于CVD法,目前已具备百吨级产能;传统厂商贝特瑞、璞泰来也在积极布局相关领域,并取得了不错进展。其中贝特瑞新型气相沉积法硅碳产品领域已获得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的认可,预计2025年实现批量供应;璞泰来CVD硅碳负极产品在消费类客户中导入顺利,出货量持续增长,2025年公司在安徽芜湖的首批硅碳负极产能有望建成投产。海外市场方面,美国硅负极材料商Group14作为CVD法的先行者,近一年来更是斩获订单不断。2024年6月, Group14宣布与欧洲、亚洲和北美的三家顶尖电动汽车及两家消费电子电池制造商签署了五项长期供货协议,累计最低销售金额超3亿美元;2024年7月,又被德国电池厂CustomCells锁单,合同价值预计超3亿美元;2024年9月,公司宣布与SK Inc.在韩国尚州的合资工厂开始出货SCC55™硅碳复合材料,在商业化方面更进一步。“当然,硅碳负极工艺仍在不断迭代中,CVD法未必是终极解决方案,不排除后续会有新的技术路线出现。”前述负极材料厂商表示。3 降本仍需时日材料性能提升虽解决了硅碳负极的“可用”问题,但相较传统石墨产品,硅碳负极当前价格高企,让诸多下游客户望而却步。“目前人造石墨平均价格仅为每吨2万多元,而CVD法硅碳负极的价格却高达50万元/吨,是传统石墨的二十倍。”吴沛可表示,虽说市场普及初期,下游一般会接受有一定的技术溢价,但面对如此悬殊的价格差距,客户对硅碳负极的性价比还是存疑的,小批量使用还可以承受,想要大规模推广还需产业链持续降本。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直接比较硅碳负极和人造石墨的价格或有失公允,按照单位克容量价格测算更为合理。据天风证券研报,目前CVD法硅碳纯品克容量约1800mAh/g,是人造石墨的5~6倍,预计硅碳负极较中端负极的价格平衡点在11万元/吨~15万元/吨,较高端动力负极价格平衡点在15万元/吨~17万元/吨,降本空间还很大。拆解来看,在当前主流的CVD法下,硅碳负极核心原材料为多孔碳、硅烷,生产一吨硅碳负极大约需要0.5吨多孔碳及0.7吨硅烷。“多孔碳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占成本大头。目前多孔碳的原料较为多元,并没有标准的制备方法,价格差异很大,生物质的多孔碳价格在十几万元/吨左右,树脂多孔碳贵的能卖到50万元/吨。”前述负极材料厂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树脂多孔碳孔径分布均匀且一致性较好,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但价格昂贵,后续降本还需依靠产能扩大及工艺优化。另一项原材料硅烷,此前主要应用于光伏及面板行业,受光伏行业调整影响,价格自去年以来已经大幅下滑,目前每吨已降至10万元以内。然而,硅烷属于易燃易爆危化品,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严格的防爆、防泄漏措施,长距离运输成本较高。“靠近硅烷气生产基地就近建厂,直接通过管道运输,是比较经济便捷的方案。”吴沛可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除原料端外,生产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硅碳负极的规模化生产。据悉,CVD法需引入关键设备流化床,通过将硅颗粒流体化并使其沉积至多孔碳中,实现高效包覆。“目前市面上的流化床多以20kg/炉小型化设备为主,虽相关企业已开发出超过100kg/炉的大型设备,但大装置可能导致硅烷沉积不均匀,良率、一致性、安全性问题仍待解决。”吴沛可表示。从负极材料厂的策略来看,与上游原材料绑定,进行一体化布局成为共识。“事实上,市面上能把多孔碳做好的企业并不多。”前述负极材料厂商表示,多孔碳属于非标产品,具有一定的定制化属性,一般由上下游共同参与研发、设计才能定型,且需要在应用阶段不断调整,出于产品性能考虑,目前硅碳负极厂商提升多孔碳自给率是一大趋势。道氏技术表示多孔碳主要来源于自制;璞泰来目前使用的多孔碳虽以外部采购为主,但公司已具备多孔碳制备相关的工艺技术储备,也已建成了一条中试线;索理德与协鑫科技在徐州设立合资公司,进行多孔硅碳产品的合作开发和商业化。2024年12月,索理德在永州的硅碳负极多孔碳项目投产,一期产能千吨级。在硅烷方面,上下游绑定的现象更为明显。早在2022年,天目先导就与硅烷科技达成战略协议,后者将为天目先导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新一代高端硅基负极材料基地,长期稳定供应硅烷;2023年,Group14收购德国硅烷气生产商Schmid Silicon,并在2024年9月宣布获得美国能源部的2亿美元赠款,用于在华盛顿州建造一家硅烷厂;2024年初,硅碳负极“新玩家”物科金硅与天宏瑞科就硅烷气直供相关事项签署合作协议;同年,美国硅基负极材料商Sila Nanotechnologies Inc(简称“Sila”)与硅烷气供应商REC Silicon签署长年协议,后者将定期从其位于华盛顿州摩西湖的工厂向Sila提供高品质硅烷气体。(证券时报)
璞泰来
贝特瑞
天风证券
证券时报
03-20 08:28
上海洗霸静态市盈率超168倍 固态电池对整体业绩暂不构成影响
2月28日,上海洗霸(603200)披露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固态电池暂未形成长期稳定收入,对公司整体业绩暂不构成影响。截至目前,上海洗霸的股票静态市盈率已达168.66倍。公告显示,上海洗霸已关注到近期固态电池概念受市场关注度较高。上海洗霸澄清称,公司相关业务暂未形成长期稳定收入,对公司整体业绩暂不构成影响。同时,基于产品迭代及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公司目前相关投入相对较小,相关送样样品的检测、匹配结果和应用前景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上海洗霸目前以化学技术为基础,以定制化的复配水处理各种化学品为手段,辅以定制化的水处理设备,为客户提供水处理服务。上海洗霸称,“正在发力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固态电池产业先进材料的发展战略。”上海洗霸电池材料研发进度如何?最新资料显示,2024年1月至9月,公司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粉体材料完成46个批次,覆盖25家客户;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完成43个批次送货,覆盖26家客户。但是,上海洗霸明确,前述业务收入规模小,对公司业绩不构成重大影响。上海洗霸固态电池研发进度如何?最新资料显示,公司固态电池(消费电子与智能穿戴)开发设计工作初步完成。目前部分客户采用其介孔碳基沉积(CVD)的硅碳负极材料进入了多轮测试,测试结果符合预期,但在手机电池上的具体应用有赖相关客户的后续安排,其时间和结果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不过,与公司在公告中反复强调的“业务收入规模小”“应用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不同,上海洗霸在自有公众号上多次介绍在固态电池业务取得重大突破。今年1月15日,上海洗霸官方公众号发文《应用于eVTOL的上海洗霸高比能软包锂离子固态电池已设计完成》。去年12月26日,上海洗霸曾发文《应用在消费电子的上海洗霸半固态电池取得实质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结合近期多家车企表态看,固态电池量产化应用的时间点或在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相关负责人本周表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预计到2027年全固态电池开始装车,预计到2030年可以实现量产化应用。近日比亚迪锂电池高管也在论坛活动上透露,比亚迪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截至2月28日,上海洗霸股票静态市盈率为168.66倍、市盈率(TTM)为130.99倍、市净率(LYR)为7.13倍,换手率为13.01%,相关指标均高于行业均值。作为对比,目前中证行业分类(2021)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静态市盈率均值为38.53倍、市盈率(TTM)均值为8.42倍、市净率均值(LYR)为2.73倍。
上海洗霸
固态电池
上海
证券时报·e公司
峰舜
02-28 22:59
这颗小小的电芯,推动锂电池国产化率跃升丨“沪市新质生产力巡礼”系列报道
今年7月,备受关注的小米MIX Fold4折叠屏手机发布,发布会现场,雷军用了超过2分钟时间介绍这款手机首次搭载的“异形叠片电池”。这块电池让手机大幅提升9%空间利用率,提升了260mAh电量,实现了5100mAh续航,为折叠屏电池技术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而这块电池,正是由珠海冠宇历时两年研发,为小米折叠屏手机量身定制的产品,而且还是独家供应商。成立于2007年的珠海冠宇,诞生之初就赶上了消费电子行业大发展的风口,如今已成为全球消费类电池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走进珠海冠宇,详解公司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故事。 电芯硬实力联想、戴尔、苹果、惠普……当你打开这些知名品牌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时,很大可能就已经与珠海冠宇产生关联。据Techno Systems Research统计报告,2023年,珠海冠宇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为31.1%,全球排名第二。创立于2007年的珠海冠宇,其核心团队早在1998年就开始在消费锂电池领域探索,并将主要方向集中在彼时蒸蒸日上的笔记本电脑领域。2010年,珠海冠宇就已成为当时笔记本电脑第一品牌的供应商。如今,珠海冠宇的客户群体几乎覆盖了所有知名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商。2023年年报显示,消费类电池在公司当年总营收中的占比为91.57%,是公司的绝对主力业务。珠海冠宇董秘刘宗坤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珠海冠宇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向中国转移这个外部机遇,同时也有着公司自身过硬的产品品质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因。“要让知名消费电子客户选择我们的产品,就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参数指标,拼性能、拼质量、拼稳定性。”在消费电子产业大爆发的阶段,国内众多电池企业都选择了PACK(电池包)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将电芯、电池保护板、电池连接片、标签纸等通过PACK工艺组合,组装过程主要以测试、焊接等环节为主,技术壁垒相对不高,也是当前国产化率较高的一环。但珠海冠宇的成长路径与之不同,公司选择了从锂电池的“心脏”——电芯着手,持续拓展上游电池材料以及下游PACK的“电芯一体化”模式。电芯是电池包的最小放电单元,在PACK产品中,电芯往往占据了七成以上的成本。由于电芯制造涉及十余项工艺环节,制造工艺复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良率。电化学体系涉及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共同决定电池性能,且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技术壁垒很高;需要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和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电芯的设计和工艺需要不断升级和完善,对研发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也是锂电生产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截至目前,珠海冠宇已掌握了“多极耳卷绕技术”“CTP(极耳中置技术)”“蓝牙电池自动制造技术”“高能量密度扣式电池技术”“全自动异形叠片技术”等多项电芯领域的核心技术,稳固了公司在消费类锂电池市场的龙头地位。在刘宗坤看来,公司消费电池业务现在依然还可以看到显著的成长空间,其一来自于手机锂电池的放量。“2023年,公司首次实现苹果手机电池产品的量产,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伴随着公司在苹果手机电池份额的提升,对营收和利润增长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未来公司还有机会参与到苹果更多新品电池方面的供应中。”机构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珠海冠宇在全球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为8.18%,全球排名第五。刘宗坤认为,这一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类无人机、AR/VR设备、智能清洁电器、电动工具等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构成了珠海冠宇消费电池业务的另一增长来源。同时随着AI浪潮的兴起,AI与硬件的结合,也有望为消费电子行业带来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周期。差异化竞争在巩固消费类电池业务市场地位的同时,珠海冠宇也在筹划第二增长曲线。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全面高速发展阶段,牵引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珠海冠宇也对此动过心。但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试错和摸索后,珠海冠宇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差异化路线,即避开当前竞争激烈的动力电池赛道,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在汽车低压锂电池领域。为什么要布局这一领域?据刘宗坤介绍,当前新能源汽车一般都用有高压和低压两套电气系统,其中高压电气系统负责车辆的行驶,低压电气系统则需要承接一系列车载智能化功能。其中,低压电气系统所需要的汽车低压锂电产品,恰好能够与珠海冠宇过往在消费电池上的技术优势相结合。“低压电池对倍率性能要求较高,珠海冠宇经过在消费类电池领域20余年的技术沉淀,对高倍率电池的研发、生产拥有充足的经验。”事实上,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低压电气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过去这一模块的需求主要由铅酸电池来满足。但随着汽车电气化及智能化进程加速,毫米波雷达、智能驾驶、娱乐大屏、车载冰箱等一系列应用日渐丰富,也对车辆的低压供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铅酸电池寿命短、温域窄、放电功率不足等一系列短板被暴露出来,而低压锂电池产品则由于自身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逐渐成为传统铅酸电池的替代方向。通过自身独家技术的应用,珠海冠宇还使得低压电池的温域进一步拓宽,能在-40℃~100℃的环境下保持正常放电,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打破了行业原先无法同时实现“耐高温、耐低温、高能量密度”的“不可能三角”。同时,随着纯电动汽车车载器件的增加,传统的12V低压电源面临越来越大的供电压力,通过提高电压、降低电流的方式提升稳定性、减少发热成为势在必行的方案。2023年,特斯拉发布“宏图篇章3”,宣布未来全线低压产品向48V锂电池升级,代表了未来高阶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方向。而48V低压锂电池系统,也正是珠海冠宇历经多年研发打造的拳头产品,目前已在头部新能源车企的新车型上批量应用。相较传统12V电源,珠海冠宇的48V锂电池产品能够使电流缩减至原先的1/4,发热量缩减至原先的1/16,同时大幅减少线缆尺寸,带来更简洁的布线结构、更轻的车身重量、更低的整车成本,车内空间、整车操控性、续航里程都能得到全方位提升,甚至能提升整车价格友好度。行业数据显示,全球低压锂电池过去5年持续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且增长趋势还将持续。近年来,珠海冠宇相继获得上汽、智己、捷豹路虎、Stellantis、通用汽车等国内外头部车企的定点。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低压锂电池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0.35%,开始步入业绩收获期。卷创新 卷研发 卷价值创造锂电池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但光鲜背后,部分电池厂为抢占市场份额,轮番上演“价格战”,行业浮现出“过度内卷”的风险。面对这种内卷,刘宗坤认为,珠海冠宇的态度并不是一味地跟随“杀价”,而是更多地“卷创新”“卷研发”,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用技术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也为自身持续降低成本。从财务报表来看,过去几年,珠海冠宇的研发投入占比都在5%以上,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12.42%。截至2024年上半年,珠海冠宇累计申请专利4000余件,已获取境内外授权专利2000余件。2020年,珠海冠宇参与完成的“高可靠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从电极材料多尺度调控、电池结构一体化设计、制造工艺全流程构建三个层次着手,成功解决了高端锂离子电池寿命与可靠性提升的重大难题,为锂电池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应用打下了基础。今年7月,随着小米MIX Fold4折叠屏手机的发布,珠海冠宇在叠片电池上的实力得到了彰显。相比当前市场主流的卷绕式工艺,叠片式工艺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内阻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不仅受到了苹果、三星等头部企业的青睐,也成为消费类锂电池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刘宗坤告诉记者,叠片电池由于极片尺寸灵活性较大,可以根据产品需求将电池做成多种形态,同时叠片工艺电池内部空间利用更充分,因而叠片式结构能量密度相对更大,更适用于小型、异型电池和超薄电池的生产。“特别是当下热度很高的折叠屏手机,因其内部空间形状不规则,只有叠片工艺才能将手机内部的各种细小空间都利用上,实现最大化的空间利用。”在刘宗坤看来,中国的制造企业数量众多,模仿能力强,大家一拥而上就可以将一个行业挤成“红海”。而珠海冠宇的选择是“做难而正确的事”,即深耕有高技术壁垒的领域,用持续不断的高强度研发,拓宽技术“护城河”,通过价值创造与伙伴共赢,这样才能摆脱低价、低质、无序的竞争,发展新质生产力。“珠海冠宇自成立以来,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努力开拓头部客户,并坚持深耕高技术壁垒的领域。其核心目的在于: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在行业中树立话语权,达到行业领先的地位,推动行业生态健康发展。”刘宗坤说。
证券时报·e公司
李映泉
2024-09-21 08:26
AI手机风起云涌 厦钨新能业内首推全新结构正极材料
9月10日,苹果、华为两大科技巨头召开新品发布会。苹果推出的iPhone16系列和华为推出的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Mate XT“不约而同”把AI功能视为一大卖点,吸引来无数粉丝围观。从业内人士角度来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满足AI运算所带来的高能耗需求,电池性能的提升恐已无法承袭现有技术改良升级或是“基因突变”,实实在在的技术革新已迫在眉睫。2024年半年报里,作为消费电池主流正极材料供货商的厦钨新能(688778)曾提到公司针对 AI 功能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正积极开发下一代高性能正极材料产品,能量密度显著提升,并预计下半年将在终端得到应用。如今,随着全球AI手机市场热度日渐升温,正极电池材料赛道预计也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首推新型NL层状结构长期以来,高电压钴酸锂作为体积能量密度最大的正极材料,一直是中高端 3C 消费电子最主流的正极材料。2021年于科创板上市的厦钨新能凭借其技术优势,早早就与国内外各大知名电池企业结为同盟。但是目前来看,为满足AI功能运算提出的更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要求,业界现有的钴酸锂(LiCoO2)技术路线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高于4.55V电压的钴酸锂材料开发面临一系列困难,包括体相的不可逆相变及表面失效等等。此次厦钨新能在半年报中提及的下一代高性能正极材料通过与国际知名电池企业合作,在业内首次采用了全新NL层状结构,对现有正极材料进行了彻底革新。据科研人员介绍,该款正极材料结构与市场上现有的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和富锂锰基等材料完全不同,使用了国际领先的“定向迭代”工艺。以往提升能量密度,无非是通过掺杂包覆,但都只是一个改良。新技术首次在产业化上通过定向迭代,将锂离子嵌进去,可获得结构更稳定的锂电正极材料,有利于更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发。实际上,为了应对携带AI模块的手机电池耗能大幅提升的压力,业内已经有不少终端大厂开始考虑投入研发力量进行自主开发或者合作开发。但此次厦钨新能在半年报中透露出的信息虽然仅是寥寥数字,但无疑表明公司已是胸有成竹。以新质生产力应对产业挑战厦钨新能自设立以来,下游客户始终聚焦3C 锂电池及动力锂电池行业客户。特别是3C 锂电池,已然贡献了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作为国际主流3C 锂电池的模范供应商,厦钨新能此次下定决心投产新型正极材料颇具“自我革命”意识。因为这种新型材料在生产环节上,与既有的正极材料产线不通用,需要增加很多设备投入。由于规模化生产之前必须重新设计或者改造产线,这势必导致在产业化初期成本较高,从而影响下游厂商的采购动力。那么为何公司此次会在半年报中明确表示下半年就将投产新型材料?归根结底还是新型材料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方面所具备的颠覆性优势。通过检索科技文献可以发现,这种新型NL层状结构正极材料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82年。但当时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其相变行为的研究,较少关注高电压行为。相较科研机构,厦钨新能作为全国首批参与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企业之一,长期来与核心客户一起对这项技术的量产保持了更大的研发热情,从而也让科研成果与实际量产的对接成为了可能。根据公司研发人员介绍,量产后的新型NL层状结构正极材料至少具备以下几大优势:首先是之前提到的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随着未来携带AI功能电子产品的密集推出,这项数据恐将大大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其次是这种新型正极材料与现有的三元材料、钴酸锂、磷酸铁锂和富锂锰基等正极材料都不同,结构更稳固,能承受更高的电压,也就是说循环寿命也将更长;最后是具备了更高的结构层,更加利于锂离子交换,也就是说快充性能更好,充电的效率得到了提升。此外新型NL层状结构在定向置换锂离子的同时,贵重金属使用量会下降,长期看具备降本增效的好处。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新型NL层状结构能表现出优异的高电压循环稳定性(4.6V,4.7V),不仅解决了传统材料在高电压下失效的问题,还为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对电池产业具有革命性意义。例如在固态电池领域,全固态电池的痛点是固固界面接触不充分,阻碍离子传输。NL层状正极层宽较宽,有利于锂离子传输,可以有效改善固固界面问题,加速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运用。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厦钨新能新型正极材料未来在广泛应用于3C消费领域的同时,有望凭借性能和成本优势还将在低空经济、固态电池等领域不断拓展新应用领域,迎来电池性能的二次腾飞。(CIS)
厦钨新能
AI
手机
2024-09-12 20:13
19999元起!华为史上最贵手机,价格定了!预约直逼400万,概念股迎涨停潮!
华为三折叠屏手机,价格定了!最贵23999元,是华为目前发布的最贵手机。A股方面,午后,华为概念股爆发,大富科技、常山北明、网达软件、法本信息等10余股涨停。9月10日下午,华为见非凡品牌盛典及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在深圳春茧体育馆举行,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余承东介绍,该机展开为10.2英寸的屏幕,为全球屏幕面积最大的折叠屏手机,同时仅有3.6毫米厚。 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采用了三块手机电池,其中一块为全球最大硅负极大容量电池,并搭载一块322平方厘米业界最大UTG玻璃。华为Mate XT 非凡大师还搭载最高支持5.5倍光学变焦的潜望式长焦摄像头,搭配风驰闪拍、AI云增强等技术及多种拍摄模式。“一块屏幕要做到内外弯折非常困难,而同时要保障抗挤压、抗拉伸、坚固耐用更是难上加难。华为首创天工铰链系统,颠覆传统结构,通过对铰链、屏幕等核心部件的全面突破,实现兼顾轻薄与强韧,巧夺天工的精密铰链和超形态三折大屏,第一次实现内外弯折,为消费者带来超越想象的折叠新形态产品。”余承东在现场表示。“看起来做一项技术容易,很早我们就做出了样机,但要解决量产问题非常难,华为这么多年努力,现在终于攻克了产品的工艺、设计、以及可靠性问题,终于今天把这款产品带给大家。”余承东在现场谈到三折叠屏的量产问题。此前,9月7日,华为已正式开启了旗下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的盲订(不用交订金)。作为一款创新性产品,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一开启预订,便遭全网抢购,目前全网预约数量已逼近400万部。 本次发布会上,余承东正式公布了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的价格,16GB+256GB售价19999元,16GB+512GB售价21999元,16GB+1TB售价23999元,为目前史上最贵手机。 Counterpoint研究副总监 Ethan Qi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这一新品的发布可以巩固华为在折叠屏领域的科技领先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正确的策略,因为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华为积累开发更复杂的折叠式智能手机的经验。此外, 随着折叠屏技术日趋成熟,消费者对折叠屏手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华为选择在这个时机推出具有更可接受的重量、厚度和可靠性的新品,是非常明智的,现在可能是华为将折叠式设计提升到新水平的好时机。华为在2024年上半年表现强劲,延续了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市场复苏趋势,在中国大陆市场,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220万台,同比增长55.2%,连续三个季度位列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五名。在折叠屏手机方面,2024年上半年,华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中国大陆可折叠手机市场,华为的市场份额达到55.9%,出货量同比增长115.1%,是该细分市场中增速最高的厂商。放眼整个折叠屏手机市场,权威机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折叠手机出货量1590万部,同比增长25%,占整体智能手机市场约1.4%,预计2024年全球出货量约1770万部,同比增长11%左右,占比则微幅上升至1.5%。Counterpoint Research近日发布报告表示,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4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了48%,中国持续引领折叠屏手机市场的增长,占总出货量超过一半,而在本季度其他地区也看到了显著的市场扩张。产业链人士向记者透露,蓝思科技是华为三折叠屏手机后盖玻璃盖板、DECO装饰件(独家)、后盖组装供应商。前不久,蓝思科技在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称,公司早已布局UTG和CPI等折叠保护屏的制造工艺,与头部消费电子品牌都形成了长期的深度战略合作,成为外观件、结构件、功能模组的主力供应商,根据客户保密要求,公司不便披露相关具体信息。此外,维信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公司已量产供货品牌客户的多款多形态折叠产品,包括内折、外折、三折等,部分产品使用了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COE(无偏光片技术)等屏幕高端技术。京东方也透露,公司已经自主研发整机结构的三折OLED整机终端,通过增加一次折叠操作,实现从手机到平板的切换。与此同时,华为为行业带来巨大变化和影响的背后,也有多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三折叠屏手机在成本、技术、软件应用适配、良品率等方面仍存挑战,短期内,其他厂商对三折叠屏手机可能依然会持观望态度。
证券时报·e公司
严翠
2024-09-10 15:43
realme全球首发320W超光速秒充技术 4分半充满电
人民财讯8月14日电,8月14日下午,realme全球首发320W超光速秒充技术,通过其全球首发的“卫星帆板”折叠电池、业内首个四电芯架构等,该技术可令手机在4分30秒内充满4400毫安时的手机电池。
手机
电子
手机电池
人民财讯
严翠
2024-08-14 14:29
【实时研报】深度拆解代表性机型,看AI与卫星通信为智能手机硬件端带来哪些变化?
在硬件和性能升级对用户体验差距逐步缩小,产品创新不足难以形成颠覆性产品体验的大背景下AI及卫星功能有望逐步发展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标配,行业景气度有望回暖。伴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推陈出新,手机内部的存储、芯片及创新硬件和组件等也在不断完成迭代。华创证券认为AI及卫星手机将成为智能手机领域的主线,而AI及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引入也将带动智能手机内部的存储芯片、基带芯片等硬件实现进一步升级。
证券时报·e公司
2024-07-12 13:02
【0618评级日报】AI落地加速换机需求,这家公司已实现苹果手机电池量产,低压锂电池产品获上汽、智己等众多车企定点
西部证券研报覆盖了这家电池细分公司。一方面受益于手机换机需求,公司已实现苹果手机电池产品的量产。另外,低压锂电池产品获得上汽、智己、捷豹等众多车企定点。
证券时报·e公司
2024-06-18 17:21
共搜索到
132
篇相关资讯,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公告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公告,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视频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视频,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 暂无数据 -
热门文章
美锦能源等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出资额10亿元
缅甸曼德勒地区已有403人获救
维信诺:公司重组事项中止审核 需补充提交资料
蔚来换电次数突破7000万次
特朗普称沙特同意对美国公司投资“近万亿美元”
更多
20:02
星图深海携手北航杭研院共建“海洋低空智能化底座”联合实验室
20:00
雷柏科技:拟1500万元—2250万元回购公司股份
19:59
珠江股份:2024年净利润1557.44万元 同比扭亏为盈
19:57
苹果公司被罚款1.5亿欧元
19:56
凯美特气:公司近期生产经营情况正常
19:52
华源控股: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739% 拟10派1元
19:50
乐歌股份:公司暂无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销售
19:50
白羽肉鸡成交价格较一个半月前最低价反弹约40%
19:49
中材节能:2024年净利润同比减少94.7% 拟每10股派0.05元
19:45
三博脑科:脑机接口技术现阶段对公司没有太大影响
19:39
垦利10-2油田首批钻完井作业顺利收官
APP
公众号
寻求
报道
帮助
反馈
回到
顶部
站长统计